您要打印的文件是:气管炎

气管炎



作者:应氏中医专家组    转贴自:本站原创


气管炎

1.病因病机

气管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咳嗽、痰饮、哮喘等证的范畴。其发生,是由于整个机体尤其是肺本身抵抗力降低的结果,所以中医常说: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。”同时外界环境各种变化如气候、饮食、情志、劳倦等,与肺互为影响,也是产生气管炎的条件。但无论外感之邪或内伤之邪影响到肺,必须是在整个机体特别是肺的生理功能失常的情况下,才能产生肺气不宣、肺失肃降、肺气上逆等病理变化。

临床上常把造成气管炎的病因,归纳为外感、内伤两大类。外感风寒、风热、燥邪等,从皮毛口鼻侵袭人体,使人的毛窍束闭,腠理不通,影响了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,从而产生急性气管炎的表现。内伤往往多因脾肺虚寒、肝肺痰热、肾虚肺燥等影响到肺气肃降的功能,出现慢性气管炎的表现。虽然分为外感内伤,但也是互相关联的,外感治不如法,可以酿成内伤,内伤咳喘又往往由外感诱发,致使病情加重恶化。

日久之咳喘,常属内伤咳喘,与肺脾肾三脏有关。肺主宣发肃降,主皮毛司呼吸,其病则为咳喘。脾司运化,肾主水为二便之关,肺主气能通调水道,因此,人体津液的输送和分布,水湿的排泄,与脾、肾、肺有关。三脏功能不足,均能导致水湿停聚而为痰饮,引起咳嗽、咳痰、喘息、气短。肾为先天之本,脾为后天之本,故病之本常在脾肾,而病之标在肺。咳喘兼有脾肾症者为重,仅有肺症者为轻。 

2.辨证论治要领 

2.1辨外感内伤

外感咳喘病程短,属实证多,多源于肺,宜宣肺、清肺、肃肺、泻肺等法,选用辛甘散邪的止咳、祛痰、降气、平喘之品。内伤咳喘,病程长,属虚证多,多涉及脾肾,宜泻火清肺、平肝清肺、滋肾固肺、补脾生肺、补气养肺等法,常用甘平养阴、甘寒润肺之味。 

2.2辨咳嗽 

有声无痰咳喘,咳而不出,病在肺;有痰无声叫嗽,痰随嗽出,声不响,病在脾。外感咳嗽则声盛而浊,先缓后急,日夜无度,痰涎稠粘而喘息;内伤阴虚咳嗽,则声怯而槁,先急后缓,或早甚或暮甚,痰液清稀,少气而喘乏。喉痒作咳,不是火热上冲,便是伤风初起。胸中作痒,痒则为咳,此脾胃津乏内虚,不能上输于肺,使肺系失养所致。气上冲而咳,是肝肾虚所引起。清晨咳嗽,为气动宿痰;午后咳嗽属阴虚;黄昏咳嗽,火浮于肺,当敛降;夜半咳嗽为阳火升动,宜滋阴潜阳。 

2.3辨痰饮 

人体水液的输布排泄,主要靠脾的转输上升,肺的通润下降,肾的蒸化开合,三者协调,水液的吸收运行排泄才能正常。如果在通路上有了阻塞,或推动水液运行的力量不足,水液潴留,得阳煎熬而成痰,得阴凝集则成饮。稠浊的为痰,稀薄的能流动的、振动时有水声为饮。痰分热痰、寒痰、湿痰、燥痰,饮分痰饮、悬饮、溢饮、支饮。 

2.4辨寒热虚实 

寒证:咳嗽其声不扬,逢冷加剧;痰多稀薄色白,或有气泡,苔薄白或腻,脉浮或紧。热证:咳声洪亮,逢热加剧,痰多夹黄脓状或稠厚发粘,苔黄燥质红,脉洪滑数。虚证:咳声低怯,逢劳即甚,或干咳无痰或少痰,面色黄白少神,倦怠乏力,食少便溏,多汗,舌质淡苔薄白,脉细弱无力。实证:咳声重浊,痰多老黄,坚结成块,痰涎壅盛,大便结燥,脉实有力。 

3.分型辨证论治

(1)风寒型:

主症:发病较急,喉痒咳嗽频,日夜无度,咳痰稀薄,痰多白色,同时伴有头痛,恶寒发热,鼻塞流涕,脉浮,舌苔薄白。

治则:疏风散寒,宣肺解表。

(2)风热型:

主症:咳嗽不爽,痰黄稠而粘,不易咯出,口渴咽痛,发热头晕,舌苔薄黄,脉浮数。

治则:辛凉解表,宣肺清热。 

(3)燥邪型:

主症:咳嗽气促,咳声尖锐,干咳少痰或无痰。 

4.应氏中医治疗气管炎

应氏中医 外用穴位埋线(机理)有泻火清肺、平肝清肺、滋肾固肺、补脾生肺、补气养肺等作用, 内服系列中西药,内外结合,双管齐下,彻底根治气管炎。